2008年9月23日,北京顺义。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持召开“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关键设备与工艺的工程化研究”鉴定会,承担这个项目的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以下称“中纺院”)。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工作汇报一致认为:本项目开发的溶解—干喷湿纺技术和专用设备具有创新性,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连续溶解—纺丝软硬件成套技术,纤维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年磨一剑
“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国际纤维标准局称为Lyocell,有人译作“绿色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环保纤维。目前,国际上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粘胶纤维生产工艺”;另一种是先进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粘胶纤维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高标准的废气和废水的处理又需要很大的设施投入和运行费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削减粘胶纤维生产能力,完全关闭粘胶纤维厂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绿色纤维可以速生林等自然植物为原料,是环保、可再生的纺织原料。自然界中纤维素的存量约为7000亿吨,而且还在以每年400亿吨的速度再生,它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天然可再生资源。棉、麻等纤维素纤维由于受土地、气候、水资源等限制不可能大量增加,合成纤维主要原料石油属一次性资源,终有枯竭之日。因此,发展绿色纤维是提供纺织品原料的长远大计。
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生产工艺是不需经过化学反应即可生产纤维素纤维的新工艺,它采用封闭式的回收工艺流程,实现了对外无污染排放的目标。不仅原料天然可再生,产品经使用后可生物降解,溶剂几乎全部回收,还可重复利用。
赵强院长介绍,中纺院致力于绿色Lyocell纤维关键设备与工艺的开发已经超过10年。中纺院早在1998年就开始建立了溶剂法Lyocell纤维小试纺丝实验线,2007年在科技部支持下,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投入开发,组建成立了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联合具有基础研究优势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市场敏锐度高的企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尽快推出溶剂法纤维素纤维高效生产成套技术,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
大产业大联合
据梅自强院士介绍,我国每年化纤产量占全世界的54%%。2005年以来,每年进口化纤原料300多万吨,占国际市场的40%%。每年国际棉花市场的一半被中国买走。纺织行业传统的制造工艺产生大量有毒物质,污染环境,难以为继。中纺院建成了年产十吨级绿色纤维关键设备工程化小试示范线,为千吨级生产线成套技术工艺奠定了基础。最终将在万吨级生产线工艺技术上取得突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是绿色纺织技术,是无毒纺革有毒纺的命,这是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纺织工业的的老领导和纺织科技界元老季国标院士如是说。季国标认为,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即绿色纤维)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是我国化纤行业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政府部门除应该拿钱来支持项目开发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出面整合全行业的力量。“大家都去搞,不如大家一起搞。彼此封锁,不利于行业发展。”季院士说,奥运会上全世界都可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是中国人,大家为什么不可以一起合作,把万吨级的绿色纤维大产业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