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7日-8日,全国纺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工作会议在浙江海宁召开,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局长张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海宁市委书记俞志宏、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王素娥、财政部企业司处长林京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江南分院作为获得纺织专项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单位在赵庆章院长的带领下一行四人与来自全国各承担纺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项目的省(市)、产业集群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代表及企业家,共一百五十多人一同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目的是掌握各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更好地发挥纺织专项资金对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与引导作用,为各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单位搭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会议由发改委纺织与质量处处长刘素文主持,发改委张莉局长详细介绍了纺织专项资金设立的背景;纺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项目的意义及整体项目概况。张莉局长说,国家设立纺织专项资金扶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纺织行业的关心与支持。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是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调整,重点支持在产业创新区建立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所以这次纺织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中公共服务项目达到了52个,总资金为1.34亿元,占全部资金总量的24%,就是要通过创新平台的提升促进产业集群的提升,以产业集群的提升带动全行业的产业提升。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充分利用这次座谈会的契机,多进行沟通、交流、学习,要按照温家宝总理、马凯主任对纺织专项资金使用的要求,认真抓好项目落实,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好纺织专项资金对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会上,分院院长赵庆章就绍兴纺织行业公共服务项目及中纺院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情况作了专题发言,介绍了经验,展望了设想,并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作为会议召集人组织参加会议的创新平台代表交流了各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困难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最后,张莉局长对本次会议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张局长说,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的大会,提高了大家对纺织专项资金对“十一五”纺织产业升级重要意义的认识,理清了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思路,坚定了信心,建立了很好的供需联系。整合、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平台建设成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希望项目实施各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加强规划,健全责任制度,抓好项目落实。
附: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背景:(摘自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张莉局长在海宁“纺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项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劲拉动下,我国纺织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五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14.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增长17.3%。2006年,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出口增长25.3%,效益增长30%,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但与此同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产业的提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业利润率仅3%左右,06年虽然达到了3.65%,但仍处于制造业的较低水平。二是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产业的协调发展。无论是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区域结构,还是上下游的配套都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对行业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严重短缺;纺织行业的水耗、能耗居高不下,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印染行业用水量已居全国制造业第二,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也很严重。要完成“十一五”提出四大约束指标(单位GDP纤维使用量降低20%,单位GDP污染排放量降低20%,吨纤维耗电量降低10%,吨纤维耗水量降低20%)任务极为艰巨。四是贸易环境变化对纺织竞争力形成较大压力。欧美设限和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稳定贸易环境不仅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带来冲击,客观上也给我国纺织行业的重要竞争对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如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尽快将主要依靠原料、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已成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推进纺织增长方式的转变,2005年三季度,我委联合财政部、纺织工业协会等单位深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河南六省就纺织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认为,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结构性矛盾,因为当前应大力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结构调整。在此认识基础上,我委在上报国务院《关于我国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建议国家从纺织出口关税收入和出口设限产品招标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纺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当前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支持在主要产业集群地建立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与推广。”2006年3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明确了“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国文件精神,2006年4月,我委会同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并再次组织财政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落实纺织专项资金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上报国务院关于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有关请示。经国务院同意,7月份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的通知》,将2005年已征收纺织品出口关税收入13.6亿元集中用于“支持纺织行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支持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和“支持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三个方面。至此,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政策得以落实。
◇ 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即将在下月召开
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即将于4月19-22日在杭州召开,江南分院作为协办单位将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一同组织此次会议的召开。
自2001年第一届研讨会召开以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六届,今年的研讨会与往届相比,在内容上作出了较大的调整,一些如“天然功能性染料”、“天然植物卫生整理”、“等离子加工工艺及设备”等绿色环保纺织技术将成为此次研讨会成重点,同时,在本届研讨会上还将有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展示,如有机锗整理剂、酶制剂在纺织中的应用、多功能床垫、防刺毡、竹炭纤维、甲壳素纤维、聚乳酸纤维、护肤美容纺织品、棉织物丝鸣整理、牛奶纤维制品等。另外,在本届研讨上将有些专家对保健类纺织品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有关安全性、保健功能评价等。组委会欢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士参与讨论,通过争论可能少走弯路,将给有关方面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前六届功能研讨会的举办,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已由普及、试探、到研究开发,最终进入市场,其发展极其迅速。如第一届研讨会上,在我国首次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如今已有数十家单位在从事该项目的研究,有的产品已在医疗等行业试用。涉及功能性纺织品的种类也由过去单纯集中在远红外、防紫外、负离子、抗菌、阻燃等开始向复合功能、智能化等方面探索。在纳米技术上已由单纯炒作概念,到脚踏实地研究纳米材料、纳米结构在纺织方面的应用与开发,如纳米抗菌、光催化、纳滤膜废水处理等。在功能性纺织品的标准、检测方法、认证等也都逐渐重视。研讨会在技术交流的同时,也加强了技术合作与开发,先后有北京铜牛、山西品德、张家港安顺及浙江义乌等企业与参会专家合作开发的多种功能性纺织品已投入市场,有的合作项目已通过鉴定,并获得省、市、国家级有关科技奖项。这一跨行业、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已为纺织行业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分院专家应邀参加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宣讲活动
3月11日,绍兴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宣讲活动首场报告会在绍兴市区举行,我院派出徐憬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就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了题为《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精彩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会后,很多企业专程赶到江南分院与分院领导、专家进行交流,有的企业还提出了目前生产中正在遇到的一些难题。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分院领导积极响应,一方面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另一方面对提出实际生产难题的企业迅速的派出专家给予帮助解决,不但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也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 江南分院2007’第一期纺织技术交流培训会成功举办
3月22日下午,中纺院江南分院举办了2007年度第一期纺织技术交流培训会,此次培训会邀请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伟、杨喆和中石化天津分公司聚酯部总工程师张勇等三位专家分别就舒适性纤维的开发、抗菌纤维及织物的开发以及差别化涤纶短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等课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讲解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化纤现状,为与会者介绍了和展示了现今十分具有市场价值的几种功能性纤维,直观、生动地为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走向指明了方向。
此次培训会吸引了包括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和绍兴市区二十余家企业的四十余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前来参加,会后反响较大,技术人员纷纷就个人所了解的功能性纤维与专家们进行探讨,几位对专家所介绍的功能性纤维感兴趣的企业管理人员还纷纷邀请专家们到企业里做进一步的交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应企业的要求,我院在未来几个月内还将举办有关于等离子体技术、纳米技术等在纺织上应用的专题培训会,并将联合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院校就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举办专题讲座,切实的为绍兴纺织企业提供服务。
◇ 发挥优势,拓展产-研合作方向
整合资源,加快学-研合作步伐
本月,分院领导针对中纺院在导电纤维、医用敷料、芳纶、高强聚乙烯防护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分别与在相关方面有需求的浙江冠友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绍兴福清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合作洽谈,为江南分院正在筹建中的新材料中心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导电纤维是中纺院通过碳黑母粒的开发和相关设备组件的改造,纺制出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性能的CB型聚酰胺导电复合纤维,同时价格较国外产品大幅度下降。作为一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功能纤维,该种纤维可以提升传统化纤、纺织企业的产品档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能为军队、石化及广大的第三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优质的抗静电工作服和无菌服等。目前,该类产品在羊毛精纺上的应用价值日益显现,江苏阳光集团、海澜等大的毛纺企业均在导电纤维项目的开展及产品的应用方面与我院有着广泛的合作。浙江冠友服饰在羊毛精纺方面具有纺、织、染、整的综合能力,但在抗静电服饰上一直使用的是日本钟纺的导电纤维,价格昂贵,成本较难控制,企业主管在听取了分院领导对我院导电纤维的介绍之后,对此产品非常感兴趣,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我院在医用敷料、芳纶、高强聚乙烯防护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在国内同行业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与福清、宁波大成等企业洽谈过后,企业领导均表示要从几个产品着手,首先要把与分院合作关系切实地建立起来。在得知中纺院江南分院设在绍兴之后,都表示双方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往来将更加密切。
同期,绍兴文理学院宣培才教授一行来我院进行合作洽谈,双方就如何在全面合作协议书的基础上加快合作步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双方在整合资源,共建实验室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分院新材料中心的筹建和工作开展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纺织科技信息港编印
地址:浙江省绍兴袍江工业区教育路66-9号科技创业中心附三楼
电话:0575-8156509 传真:0575-8156510
E-mail: cuiguixin3@163.com
2007年3月7日-8日,全国纺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工作会议在浙江海宁召开,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局长张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海宁市委书记俞志宏、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王素娥、财政部企业司处长林京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江南分院作为获得纺织专项资金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单位在赵庆章院长的带领下一行四人与来自全国各承担纺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项目的省(市)、产业集群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代表及企业家,共一百五十多人一同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目的是掌握各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更好地发挥纺织专项资金对公共服务项目的支持与引导作用,为各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单位搭建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会议由发改委纺织与质量处处长刘素文主持,发改委张莉局长详细介绍了纺织专项资金设立的背景;纺织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项目的意义及整体项目概况。张莉局长说,国家设立纺织专项资金扶持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纺织行业的关心与支持。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是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调整,重点支持在产业创新区建立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所以这次纺织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中公共服务项目达到了52个,总资金为1.34亿元,占全部资金总量的24%,就是要通过创新平台的提升促进产业集群的提升,以产业集群的提升带动全行业的产业提升。各项目承担单位要充分利用这次座谈会的契机,多进行沟通、交流、学习,要按照温家宝总理、马凯主任对纺织专项资金使用的要求,认真抓好项目落实,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发挥好纺织专项资金对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会上,分院院长赵庆章就绍兴纺织行业公共服务项目及中纺院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情况作了专题发言,介绍了经验,展望了设想,并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作为会议召集人组织参加会议的创新平台代表交流了各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遇到的困难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最后,张莉局长对本次会议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张局长说,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的大会,提高了大家对纺织专项资金对“十一五”纺织产业升级重要意义的认识,理清了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思路,坚定了信心,建立了很好的供需联系。整合、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促进平台建设成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希望项目实施各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加强规划,健全责任制度,抓好项目落实。
附: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背景:(摘自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张莉局长在海宁“纺织专项资金公共服务项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劲拉动下,我国纺织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又快又好发展的五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14.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增长17.3%。2006年,纺织工业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出口增长25.3%,效益增长30%,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但与此同时,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和产业的提升。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大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产业利润率仅3%左右,06年虽然达到了3.65%,但仍处于制造业的较低水平。二是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产业的协调发展。无论是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区域结构,还是上下游的配套都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对行业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严重短缺;纺织行业的水耗、能耗居高不下,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印染行业用水量已居全国制造业第二,而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也很严重。要完成“十一五”提出四大约束指标(单位GDP纤维使用量降低20%,单位GDP污染排放量降低20%,吨纤维耗电量降低10%,吨纤维耗水量降低20%)任务极为艰巨。四是贸易环境变化对纺织竞争力形成较大压力。欧美设限和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稳定贸易环境不仅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带来冲击,客观上也给我国纺织行业的重要竞争对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如何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尽快将主要依靠原料、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已成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推进纺织增长方式的转变,2005年三季度,我委联合财政部、纺织工业协会等单位深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河南六省就纺织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调研认为,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结构性矛盾,因为当前应大力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结构调整。在此认识基础上,我委在上报国务院《关于我国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建议国家从纺织出口关税收入和出口设限产品招标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纺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当前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究,支持在主要产业集群地建立面向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与推广。”2006年3月,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明确了“支持纺织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服装自主品牌的建设。”的意见。
根据国务院国文件精神,2006年4月,我委会同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提出,要“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并再次组织财政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落实纺织专项资金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联合上报国务院关于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有关请示。经国务院同意,7月份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纺织行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相关政策的通知》,将2005年已征收纺织品出口关税收入13.6亿元集中用于“支持纺织行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支持海外工业园区建设”和“支持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三个方面。至此,设立纺织专项资金的政策得以落实。
◇ 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即将在下月召开
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即将于4月19-22日在杭州召开,江南分院作为协办单位将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纺织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天津工业大学、“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等一同组织此次会议的召开。
自2001年第一届研讨会召开以来,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六届,今年的研讨会与往届相比,在内容上作出了较大的调整,一些如“天然功能性染料”、“天然植物卫生整理”、“等离子加工工艺及设备”等绿色环保纺织技术将成为此次研讨会成重点,同时,在本届研讨会上还将有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展示,如有机锗整理剂、酶制剂在纺织中的应用、多功能床垫、防刺毡、竹炭纤维、甲壳素纤维、聚乳酸纤维、护肤美容纺织品、棉织物丝鸣整理、牛奶纤维制品等。另外,在本届研讨上将有些专家对保健类纺织品可能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有关安全性、保健功能评价等。组委会欢迎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士参与讨论,通过争论可能少走弯路,将给有关方面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前六届功能研讨会的举办,我国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已由普及、试探、到研究开发,最终进入市场,其发展极其迅速。如第一届研讨会上,在我国首次介绍了静电纺丝技术,如今已有数十家单位在从事该项目的研究,有的产品已在医疗等行业试用。涉及功能性纺织品的种类也由过去单纯集中在远红外、防紫外、负离子、抗菌、阻燃等开始向复合功能、智能化等方面探索。在纳米技术上已由单纯炒作概念,到脚踏实地研究纳米材料、纳米结构在纺织方面的应用与开发,如纳米抗菌、光催化、纳滤膜废水处理等。在功能性纺织品的标准、检测方法、认证等也都逐渐重视。研讨会在技术交流的同时,也加强了技术合作与开发,先后有北京铜牛、山西品德、张家港安顺及浙江义乌等企业与参会专家合作开发的多种功能性纺织品已投入市场,有的合作项目已通过鉴定,并获得省、市、国家级有关科技奖项。这一跨行业、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平台,已为纺织行业带来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分院专家应邀参加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宣讲活动
3月11日,绍兴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宣讲活动首场报告会在绍兴市区举行,我院派出徐憬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就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了题为《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的精彩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会后,很多企业专程赶到江南分院与分院领导、专家进行交流,有的企业还提出了目前生产中正在遇到的一些难题。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分院领导积极响应,一方面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另一方面对提出实际生产难题的企业迅速的派出专家给予帮助解决,不但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也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 江南分院2007’第一期纺织技术交流培训会成功举办
3月22日下午,中纺院江南分院举办了2007年度第一期纺织技术交流培训会,此次培训会邀请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中心高级工程师陈伟、杨喆和中石化天津分公司聚酯部总工程师张勇等三位专家分别就舒适性纤维的开发、抗菌纤维及织物的开发以及差别化涤纶短纤维及其产品开发等课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讲解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化纤现状,为与会者介绍了和展示了现今十分具有市场价值的几种功能性纤维,直观、生动地为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走向指明了方向。
此次培训会吸引了包括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和绍兴市区二十余家企业的四十余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前来参加,会后反响较大,技术人员纷纷就个人所了解的功能性纤维与专家们进行探讨,几位对专家所介绍的功能性纤维感兴趣的企业管理人员还纷纷邀请专家们到企业里做进一步的交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应企业的要求,我院在未来几个月内还将举办有关于等离子体技术、纳米技术等在纺织上应用的专题培训会,并将联合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院校就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举办专题讲座,切实的为绍兴纺织企业提供服务。
◇ 发挥优势,拓展产-研合作方向
整合资源,加快学-研合作步伐
本月,分院领导针对中纺院在导电纤维、医用敷料、芳纶、高强聚乙烯防护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分别与在相关方面有需求的浙江冠友服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绍兴福清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合作洽谈,为江南分院正在筹建中的新材料中心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导电纤维是中纺院通过碳黑母粒的开发和相关设备组件的改造,纺制出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性能的CB型聚酰胺导电复合纤维,同时价格较国外产品大幅度下降。作为一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功能纤维,该种纤维可以提升传统化纤、纺织企业的产品档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能为军队、石化及广大的第三产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优质的抗静电工作服和无菌服等。目前,该类产品在羊毛精纺上的应用价值日益显现,江苏阳光集团、海澜等大的毛纺企业均在导电纤维项目的开展及产品的应用方面与我院有着广泛的合作。浙江冠友服饰在羊毛精纺方面具有纺、织、染、整的综合能力,但在抗静电服饰上一直使用的是日本钟纺的导电纤维,价格昂贵,成本较难控制,企业主管在听取了分院领导对我院导电纤维的介绍之后,对此产品非常感兴趣,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我院在医用敷料、芳纶、高强聚乙烯防护材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在国内同行业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在与福清、宁波大成等企业洽谈过后,企业领导均表示要从几个产品着手,首先要把与分院合作关系切实地建立起来。在得知中纺院江南分院设在绍兴之后,都表示双方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往来将更加密切。
同期,绍兴文理学院宣培才教授一行来我院进行合作洽谈,双方就如何在全面合作协议书的基础上加快合作步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双方在整合资源,共建实验室方面、人才培养方面、分院新材料中心的筹建和工作开展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纺织科技信息港编印
地址:浙江省绍兴袍江工业区教育路66-9号科技创业中心附三楼
电话:0575-8156509 传真:0575-8156510
E-mail: cuiguixin3@163.com